庐江奎星楼于
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时任知县李衍芳倡建,当时的奎星楼建于城北,在文昌宫后。咸丰年初,太平军攻打庐江,与驻守庐城的清军先后3次争夺战,最后于咸丰四年(1854年)失守(淮军将领吴长庆之父吴廷香就战死此役),太平军侵占庐江城,奎星楼不幸毁于兵燹。同治七年(1868年),庐江知县黄光彬着手治理县城的战火创伤,再次倡建奎星楼。奈于资金困难,黄知县便向时任广西巡抚
潘鼎新(今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人)求援。潘鼎新乃举人出生,曾于国史馆承修臣传,重文好学。得知家乡要重建奎星楼,十分高兴,当即决定独资捐建,并建议重新选址于文庙左侧环碧园畔。建楼时,潘鼎新派员专程到江西丰城,聘请当年的楼台建筑大师张玉峰主持,张因故遣子张小峰督建。张小峰则以广东名楼惠山楼为蓝本,历时两年建成。该楼高三丈二尺,三层六面,飞檐翘角,铃铎垂悬,筒瓦兽灵。楼的最上层朔有奎星点斗神像,一手执珠笔,一手直指脚下,寓意着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永远文风昌盛。游人登楼凭窗,远可眺望
冶父山胜景,近可俯瞰环碧园全景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县人在重新修葺时改楼顶的陶顶为锡顶。该顶高9尺,呈葫芦状,用锡672.5斤,由城内著名锡匠汪发明所铸建。锡顶安装后,阳光下,映衬塔身红墙碧瓦,紫气霞光,耀眼夺目。庐江奎星楼,被誉之为江淮名楼。
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此楼于“文革”中难免一劫。所幸的是,庐江县委、县政府十分重视人文庐江建设,早在2007年已将复建奎星楼列入我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。2010年,庐江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在城东新区城东公园东南角、与新建的庐江中学相毗的黄金地段复建奎星楼。新建的奎星楼在庐江学子、成功企业家肖荣生先生的捐助下,总投资300万元,于2010年8月破土动工,2011年7月竣工。
重建的奎星楼总高度27.68米,设计遵从传统形制和要求,八角形三层攒尖式瓦顶,顶部木构件呈斗八形藻井,采用宋元时期某些建筑元素和符号。同时,增加了平座以满足观赏功能,并依据环境特点,增加魁星阁的体量,成为城东公园的构图中心和景观中心。
为增加奎星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,特请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
卢荣景题写“奎星楼”匾额;请县政府历史文化顾问、安师大教授孙文光撰写《重修奎星楼记》;同时将清代进士宋元徵《东门奎星楼碑记》和县令黄光彬《文昌宫奎星楼记》制碑陈列;尽力搜集了庐江历代49位进士资料,制成《庐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》;孙文光教授提供了庐江进士孙维祺“仰止东山”题匾;征集同治年间修建的“奎星楼”原题残碑一块,弥足珍贵。